1. 首页 > 健康生活

人畜共患传染病名录中不包括,人畜共患传染病名录有哪些

  人畜共患传染病名录中不包括?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会发现养宠物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关于人畜共患传染病名录中不包括以及人畜共患传染病名录中不包括,人畜共患传染病名录有哪些,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种类,实验动物中比较严重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李氏杆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等问题,中华健康在线将为你整理以下的日常知识:

人畜共患传染病名录中不包括

人畜共患传染病名录中不包括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会发现养宠物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而越来越多的人会觉得自己是非常喜欢宠物的,尤其是狗。

  狗的种类也是比较多的,那么人们在养宠物的时候经常不会注意的就是卫生的问题。

  那么人们会因为自己比较喜欢,所以会同宠物同吃一种食物。

  那么人畜共患传染病是怎么回事呢?

  一、人感染猪链球菌病

  人感染猪链球菌病是由猪链球菌从猪感染人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我国的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一般呈高度散发,但也有暴发,我省近几年均有病例报告。

  传播途径:从事猪的养殖、贩运、屠宰及加工等从业人员为高危人群,病人接触病猪或生猪肉通过破损的皮肤感染,也可能通过消化道感染,未发现人与人之间传染猪链球菌的证据。

  临床表现:潜伏期为数小时-7天,一般为2-3天。

  临床症状为发热、寒战、头痛、食欲下降等一般细菌感染症状,多数病例皮肤出现瘀点、瘀斑,部分病例可出现口唇疱疹,重症患者可合并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和链球菌脑膜炎综合征。

  1、对病死猪要消毒后深埋处理,严禁私自宰杀、加工、销售病死猪。

  2、病猪、死猪接触过的所有场所均要严格消毒。

  病死猪的粪便、污水等禁止排入河、沟、塘,要在消毒后进行掩埋。

  3、参与处理病猪和死猪的人员,要戴口罩、橡胶手套、橡皮围裙、帽子及穿高筒雨靴等。

  皮肤上有伤口的人绝对不能接触病死猪。

  4、不食用病死猪肉。

  二、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俗称懒汉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简称布病。

  传染源为患布病的羊、牛、猪、犬等家畜或野生动物。

  目前我市以羊感染人为主。

  传播途径: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经破损皮肤或粘膜感染。

  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

  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也可感染。

  病菌可通过气溶胶发生呼吸道感染。

  临床表现:发热最常见。

  多汗以急性期患者居多。

  关节肌肉痛类似风湿病,疼痛十分剧烈,急、慢性期患者都可发生骨关节与肌肉的疼痛。

  还有乏力、精神不振、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睾丸肿大、关节肿大、皮下结节等。

  1、接犊(羔)助产、兽医、屠宰、皮毛加工等人员做好个人防护,穿工作服、橡皮围裙、戴帽子、口罩、乳胶手套。

  2、病畜的奶和奶制品加热到70℃以上、30分钟消毒。

  3、不吃生或半生、半熟的家畜肉,生、熟要分开。

  4、加强水源管理,防止牲畜粪便等污染饮水。

  5、防止经呼吸道感染,家畜圈舍须经常消毒,粪便及时处理。

  三、狂犬病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为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

  一旦感染,致死率为100%。

  主要由狗、猫、蝙蝠、流浪的或野生哺乳动物传播,乌龟和蛇等冷血动物、鸡和鸟不传播狂犬病病毒,犬是我国狂犬病的主要储存宿主和传播宿主。

  传播途径:狂犬病毒大多数人间狂犬病病例是由于被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所致,少数是由于被抓挠或伤口、粘膜被污染所致,因移植狂犬病患者捐赠的器官或组织发病也偶有报道,但病毒不能侵入没有损伤的皮肤。

  临床表现:狂犬病潜伏期通常为1-3个月,罕有超过1年。

  表现为特异性恐风、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

  1、尽量避免接触狗、猫等动物;

  2、家养的狗、猫要拴养并每年到兽医部门注射狂犬病疫苗;

  3、被狂犬、疑似狂犬或者不能确定健康的狂犬病宿主动物咬伤、抓伤、舔舐粘膜或者破损皮肤处,或者开放性伤口、粘膜接触可能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唾液或者组织,均应立即到正规的狂犬病暴露后处置门诊进行规范的暴露后处置。

  4、伤口处理的越及时,对侵入伤口的病毒的清除和杀灭效果就会越好,因此不管伤者是否准备去医院处理,在伤后的第一时间自己用肥皂水和流动的清水交替彻底清洗15分钟以上是非常重要的。

  5、裸露的皮肤被可疑动物轻咬,或者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擦伤也要接种狂犬病疫苗。

  6、与狗、猫等接触机会多的人可预防性接种狂犬病疫苗。

  四、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由蚊虫传播的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乙脑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是威胁人群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季节,流行地区分布与媒介蚊虫分布密切相关。

  传播途径:猪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其中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

  由于蚊虫可携带病毒越冬,并可经卵传代,所以蚊虫不仅为传播媒介,也是长期储存宿主。

  临床表现:乙脑潜伏期为5-15天,病人症状以高烧、惊厥、昏迷为主要特征。

  初期起病急,主要表现为全身不适、头痛、发烧、常伴有寒战,体温38℃-39℃。

  头痛常较剧烈,伴有恶心、呕吐(呈喷射状)。

  到了急性脑炎期仍持续高烧,体温高达39℃-40℃以上,几天后中枢神经感染加重,出现意识障碍,如神志恍惚、昏睡和昏迷、惊厥或抽搐,颈项强直,受影响肢体出现麻痹,有的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

  神经系统检查巴宾斯基征阳性,跟腱反射阳性。

  1、预防接种:接种乙脑疫苗是预防乙脑的关键措施。

  儿童应在满8月龄、2周岁时分别接种一剂乙脑疫苗。

  接种疫苗接种后1个月左右才能起到保护,建议按照疫苗免疫程序及时接种疫苗。

  2、做好灭蚊、防蚊,消灭蚊虫的滋生地:预防乙脑应采取灭蚊防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

  保持家畜、禽舍的卫生,清扫卫生死角、消除积水、疏通下水道,喷洒消杀药水,降低蚊虫密度。

  避免到蚊虫较多的地方活动,装置纱窗纱门,使用蚊帐、驱蚊剂等措施防止蚊虫叮咬。

  3、流行季节出现持续高热、头疼、抽搐等类似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及早明确诊断,以免贻误病情。

《人畜共患传染病名录》中包括什么?

  人畜共患病是指由同一种病原体引起、流行病学上相互关联、在人类和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疫病。

  其病原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真菌、寄生虫等。

  人畜共患病种类有:高致病性禽流感、炭疽、鼠疫、猪丹毒、猪水疱病、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结核病、李氏杆菌病、链球菌病、钩端螺旋体病、弓形虫病、旋毛虫病、猪囊虫病等。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中华健康在线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