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健康生活

黄水疮的最初症状是什么样的

  黄水疮的最初症状是什么样的?黄水疮初期症状是什么?这种疾病可以被分成两类一、脓疱疮:致病病毒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发病速度很快,初期呈散在小水疱中,迅速扩展,并呈化脓状,变成脓疱或脓性大疱。关于黄水疮的最初症状是什么样的以及黄水疮的最初症状是什么样的,黄水疮的最初症状是什么图片,黄水疮的前期症状是什么,黄水疮早期症状,黄水疮症状有哪些等问题,中华健康在线将为你整理以下的日常知识:

黄水疮的最初症状是什么样的

黄水疮的最初症状是什么样的

  黄水疮初期症状是什么?

  这种疾病可以被分成两类

  一、脓疱疮:致病病毒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发病速度很快,初期呈散在小水疱中,迅速扩展,并呈化脓状,变成脓疱或脓性大疱。

  水疱壁较松弛,看上去起皱。

  水疱内脓液通常沉积在底部或下半部,呈半月形。

  水疱壁薄,易破溃流脓,显露糜烂面,干燥形成黄脓痂。

  有时候结痂下脓液外溢,周围新起水疱、脓疱,呈环状、弧形排列,又称为环状脓疱疮。

  较易发生在面部、头部、四肢等暴露部位,自觉瘙痒,一般无全身症状。

  一般2~8岁的儿童容易出现,好发于暴露的部位,如头、四肢,也可涉及全身,初为红斑或水疱,迅即变成脓疱,米粒至黄豆大,周围有红晕,疱壁变松,疱内脓汁沉积于疱底,上部为透明液体,形成半月状疱膜,形成外膜性脓肿,形成外伤性溃疡,外伤性外伤性创面,外伤处形成一层保护膜,形成一层薄膜,形成一道保护层,形成保护层。

  二、败血症型脓疱疮:致病病毒为溶血性链球菌,或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

  其症状与前一种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红斑基部形成水泡,敏捷转变为脓疱,周围有明显红晕,脓疱破后渗液粘稠结成蜜黄厚痂,并不断向附近扩张与皮损相融合。

  这种类型好发于面部,特别是口周、鼻孔周围和耳廓部位,亦可在四肢中发作。

  由于瘙痒出现,常因搔抓而向其他部位接种细菌,从而发生新的皮疹。

  结痂陈腐,一般在6~10天左右自然脱落,不留疤痕。

  红斑的基部出现水疱,迅即变成脓疱,脓汁变得更粘稠,周围炎性红晕明显,干枯后结有蜜黄厚痂,约一周摆布,痂脱而愈,不留疤痕。

  黄水疮会反复发作,很多人在感染黄水疮之初确实觉得自己身上有些异常,可是由于对黄水疮的认知缺失,无法确诊自己患上了黄水疮。

  未能及时发现黄水疮,自然无法把握早期治疗,即便后期觉察到再治疗已有一定难度。

脓疱疮简介

  

目录

  • 1 拼音
  • 2 英文参考
  • 3 西医·脓疱疮
    • 3.1 疾病别名
    • 3.2 疾病分类
    • 3.3 脓疱疮的病因
    • 3.4 脓疱疮的病理生理
    • 3.5 脓疱疮的临床表现
    • 3.6 脓疱疮分类
      • 3.6.1 寻常性脓疱疮
      • 3.6.2 深脓疱疮
    • 3.7 脓疱疮的诊断
    • 3.8 需要与脓疱疮鉴别的疾病
    • 3.9 脓疱疮的治疗方案
      • 3.9.1 按皮肤科一般护理常规
      • 3.9.2 局部治疗
      • 3.9.3 全身治疗
      • 3.9.4 中药治疗
      • 3.9.5 复发性毛囊炎或疖病
    • 3.10 脓疱疮的预防
  • 4 中医·脓疱疮
    • 4.1 脓疱疮的症状
    • 4.2 脓疱疮的病因病机
    • 4.3 脓疱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 4.3.1 暑湿热蕴
        • 4.3.1.1 症状
        • 4.3.1.2 辨证分析
        • 4.3.1.3 治法
        • 4.3.1.4 方药
      • 4.3.2 脾虚湿蕴
        • 4.3.2.1 症状
        • 4.3.2.2 辨证分析
        • 4.3.2.3 治法
        • 4.3.2.4 方药
    • 4.4 脓疱疮中医外治法
  • 5 参考资料
  • 附:
    • 1 治疗脓疱疮的中成药
    • 2 脓疱疮相关药物
    • 3 古籍中的脓疱疮

1 拼音

   nóng pào chuāng

2 英文参考

   impetigo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

   crusted tetter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impetigo herpetifomi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impetiginization [朗道汉英字典]

  

3 西医·脓疱疮

   脓疱疮(impetigo)又称黄水疮[1]、传染病脓痂疹,是由化脓性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常见的化脓性、传染性皮肤病[1]。

  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

  主要表现为丘疹、水疱或脓疱[1]。

  接触性传染,可在儿童中流行[1]。

  蔓延迅速。

   表现为红斑、丘疹或水疱,迅速变成脓疱,疱液线澄清后混浊,成群分布,水疱有半月形积脓现象,疱壁薄易破。

  好发颜面部、颈、四肢等暴露不位。

  瘙痒、重症患者可伴有高热、淋巴结肿大或引起败血证,病程多为1~2周。

3.1 疾病别名

   传染病脓痂疹;黄水疮

3.2 疾病分类

   皮肤性病科

3.3 脓疱疮的病因

   询问有无瘙痒性皮肤病、贫血、糖尿病及营养不良病史,是否反复发作。

3.4 脓疱疮的病理生理

   脓疱疮的特点为在角质层下与粒层之间形成脓疱,脓疱内含有很多中性粒细胞、纤维蛋白和球菌。

  球菌多见于细胞外或中性粒细胞之内。

  偶尔在大疱底部能见到少数棘层松解细胞,此是由于中性粒细胞溶解蛋白作用的结果。

  疱底棘层可有海绵形成和中性粒细胞的渗入。

  真皮上部亦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周围有中等度中性粒细胞及淋巴样细胞的炎症浸润。

3.5 脓疱疮的临床表现

   脓疱疮好发于儿童,夏秋季多汗、闷热的天气多见[1]。

   好发于面部及暴露部位[1]。

  也可蔓延全身。

   皮损为丘疹、水疱或黄色脓疱,周有红晕,疱壁薄,易破溃,脓液干燥结痂,愈后无瘢痕,可伴不同程度瘙痒。

  可出现较大脓疱[1]。

   皮损初起为散在性红斑或丘疹,很快变为水疱,形如米粒至黄豆大小,迅速化脓混浊变为脓疱,周围绕以轻度红晕,脓疱开始丰满紧张,数小时或1—2天后脓液沉积,形成半月状积脓现象,此时,疱壁薄而松弛,易于破裂,破后露出湿润而潮红的糜烂疮面,流出黄水,干燥后形成黄色脓痂,然后痂皮逐渐脱落而愈,愈后不留疤痕。

  若脓液流溢他处,可引起新的脓疱。

   自觉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一般无全身症状,但皮损广泛而严重者,可伴有发热、畏寒及全身不适等症状。

  常可引起附近饕核肿痛,易并发肾炎、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重症可出现邻近淋巴结肿大,可伴发热[1]。

   病程长短不定,少数可延至数月。

3.6 脓疱疮分类

   脓疱疮分寻常性脓疱疮与深脓疱疮两种。

3.6.1 寻常性脓疱疮

   寻常性脓疱疮常在托儿所等小儿集中的单位流行,夏秋季多见。

  初发为粟粒大到黄豆大的丘疹或水疱,迅速化脓,疱壁薄而易破,周围绕以红晕,疱破后呈红色糜烂面,干燥后结黄色厚痂,愈后不留疤瘢,易向周围扩延或传染他人,可并发淋巴管(结)炎。

  治疗用磺胺或青霉素,外用新霉素软膏等。

3.6.2 深脓疱疮

   深脓疱疮亦称臁疮,初发为炎性水疱,迅速变为脓疮,炎症不断加剧,脓疮破溃,向下破坏深部组织,形成小溃疡。

  周围有炎性红晕,表面结有褐色痂皮,重者如蛎壳,脱痂后留有疤痕及色素沉着。

  自觉痒痛,多见于小腿,亦可见于其他部位,附近淋巴结肿大,可自身传染,治疗同寻常性脓疱疮。

3.7 脓疱疮的诊断

   1.好发于儿童,夏秋季多汗、闷热的天气多见[1]。

   2.好发于面部及暴露部位[1]。

   3.皮损为丘疹、水疱或黄色脓疱,周有红晕,疱壁薄,易破溃,脓液干燥结痂,愈后无瘢痕,可伴不同程度瘙痒。

  可出现较大脓疱[1]。

   4.重症可出现邻近淋巴结肿大,可伴发热[1]。

   5.可出现接触性传染[1]。

3.8 需要与脓疱疮鉴别的疾病

   水痘多见于冬春季,发病前常有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皮损为绿豆至黄豆大小、形态较一致的水疱,向心性分布,化脓与脓痂轻微,索侵及粘膜。

   脓窝疮常因虱病、疥疮、湿疹、虫咬性皮炎等染毒而成,脓疱壁较厚,破后凹陷成窝,结成厚痂。

3.9 脓疱疮的治疗方案

3.9.1 按皮肤科一般护理常规

   面部疖肿,尤其位于危险叁角区者,切勿挤压。

3.9.2 局部治疗

   轻症者注意局部清洁,可外用1%红霉素软膏,一日2次[1]。

   局部避免使用激素类药物[1]。

   ①初起者可用热敷及理疗,或用2%碘酊、0.5%氯霉素二甲基亚砜外用;

   ②疖肿未破前可用膏药、纯鱼石脂软膏贴敷或理疗;已有脓肿形成者应行切开引流,排出脓栓。

3.9.3 全身治疗

   对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及多发性疖病者,可用磺胺类或抗生素。

   皮损广泛、全身症状明显者,可口服抗菌药物,连续1周,如阿莫西林、头孢氨芐、头孢拉定等[1]。

3.9.4 中药治疗

   ①疔疽初起,红肿热痛者,可清热解毒,宜服仙方活命饮;②全身症状较重,口渴喜饮者,宜服犀角地黄汤或黄连解毒汤;③若体质素虚或迁延日久,脓虽已成,不能外透者,宜补正托邪,服托里透脓汤。

3.9.5 复发性毛囊炎或疖病

   ①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瘙痒性皮肤病、慢性病灶及糖尿病等;②改善免疫功能:可用自家菌苗或自血、转移因子、左旋咪唑、丙种球蛋白等治疗。

3.10 脓疱疮的预防

   (1)大力开展卫生宣教,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澡,勤换衣,及时治疗各种瘙痒性皮肤病。

  有痱子或瘙痒性皮肤病,应避免搔抓,及时治疗。

   (2)患者要适当隔离,接触衣物及时消毒[1]。

  尤其集体单位,患儿接触过的衣服、毛巾及用具等,应予消毒。

  婴儿室、托儿所及幼儿园如发现本病患儿应立即隔离,并对居住环境进行消毒。

   (3)避免搔抓,防止自身传染[1]。

4 中医·脓疱疮

   西医的脓疱疮相当于中医的黄水疮。

   黄水疮(yellow fluid ulcers impetigo[2])为病名[3]。

  是指以生于皮肤的脓疱、结痂、流黄水,浸淫成片,瘙痒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病[2]。

  是一种传染性脓疱性疾病[3]。

  见《外科正宗》卷四。

  黄水疮又名滴脓疮、黄水黏疮[3]。

  其特点是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的脓疱、脓痴。

  多见于儿童,好发于夏秋季,可并发肾炎及败血症,应与水痘、脓窝疮相鉴别。

  暑湿热蕴证,治宜清暑利湿解毒,方用清暑汤加减;脾虚湿蕴证,治宜健脾渗湿,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4.1 脓疱疮的症状

   《外科正宗·黄水疮》云:“黄水疮于头面耳项忽生黄泡,破流脂水,顷刻沿开,多生痛痒。

  ”

   初起皮肤患处先起红癍,继之成粟米样水疱,逐渐增大,疱液初呈透明,后为混浊,基底红晕,随即变为脓疱,痒而兼痛,搔破黄水淋漓,蔓延不止,疮水干后结痂而愈[3]。

  多发生小儿头面、耳、项等处,重者可延及全身[3]。

  常在夏秋季流行[3]。

  好发于儿重,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易在托儿所,幼儿园或家庭中传播流行。

  相当于西医的脓疱疮。

4.2 脓疱疮的病因病机

   由于脾胃湿热过盛,兼受风邪相搏而成[3]。

   夏秋季节,气候炎热,湿热交蒸,暑湿热海客于肌肤.以至气机不畅、汗液疏泄障碍,湿热毒邪壅遏,熏蒸肌肤而成;若小儿机体虚弱,肌肤娇嫩,腠理不固,汗多湿重,调护不当,暑湿毒邪侵袭,更易导致本病的发生。

  反复发作者,湿热邪毒久羁,可致脾虚失运。

4.3 脓疱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治宜祛风胜湿,清热凉血,内服升麻消毒饮加苍术、黄连;风邪胜者服消风散;湿热重者服平胃散加黄芩、黄连[3]。

4.3.1 暑湿热蕴 4.3.1.1 症状

   脓疱密集,色黄,周围绕以红晕,糜烂面鲜红;伴有口干,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滑数。

4.3.1.2 辨证分析

   夏令暑湿热邪熏蒸,蕴结于肌肤,故见脓疱密集,色黄,周围绕以红晕,糜烂面鲜红;暑为阳邪,伤津耗液,则口干,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滑数为暑湿热蕴之象。

4.3.1.3 治法

   清暑利湿解毒。

4.3.1.4 方药

   清暑汤加减。

  热重烦躁者,加黄连、山栀等以清热除烦;大便于结者,加生大黄以泻滞导热。

4.3.2 脾虚湿蕴 4.3.2.1 症状

   脓疱稀疏,色淡白或淡黄,糜烂面淡红;伴有食纳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薄微腻,脉濡细。

4.3.2.2 辨证分析

   脾虚失运,湿热内生,熏蒸肌肤,故见脓疱稀疏,色淡白或淡黄,糜烂面淡红;脾虚失运,则食纳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薄微腻,脉濡细,为脾虚湿蕴之象。

4.3.2.3 治法

   健脾渗湿。

4.3.2.4 方药

   参苓白术散加减。

  食滞不化者,加槟榔、焦叁仙以化气行滞。

4.4 脓疱疮中医外治法

   外治热重者用青蛤散或青黛散外敷;湿甚者用碧玉散或三石散外敷[3]。

  相当于脓疱病[3]。

   脓液多者,选用马齿苋、蒲公英、野菊花、千里光等适量煎水湿敷或外洗。

   脓液少者,用叁黄洗剂加入5%九一丹混合摇匀外搽,每天3—4次。

   局部糜烂者,先用明矾溶液洗去脓痂,再将冰硼散撤于患处。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中华健康在线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