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健康生活

小儿指纹诊法是什么意思

  小儿指纹诊法是什么意思?小儿指纹诊法主要是中医通过小孩的指纹沉浮颜色和部位来诊断及疾病,尝试用于诊断三岁以内的小儿。关于小儿指纹诊法是什么意思以及小儿指纹诊法是什么意思,小儿指纹诊法是什么,小儿指纹诊法是什么原理,小儿指纹诊法出自哪里,小儿疾病指纹诊法内容等问题,中华健康在线将为你整理以下的日常知识:

小儿指纹诊法是什么意思

小儿指纹诊法是什么意思

  小儿指纹诊法主要是中医通过小孩的指纹沉浮颜色和部位来诊断及疾病,尝试用于诊断三岁以内的小儿。

  小儿指纹诊法也就是指浮露在虎口至食指端掌面靠拇指的脉络,可以用于诊断小儿疾病,中医会通过小儿食指的脉络,其中包括察浮沉、深浅、色泽、长短及形状等方面,可以用于确定小儿是否患有疾病。

  小儿指纹诊法是一种中医诊断方式,而在诊断之后,医生会结合小儿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中药材治疗,而在服用中药材治疗期间需要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可以避免药物的效果受到影响,有利于疾病好转。

光明中医网校教材《中医药学概论》第五章:诊法(三)

    望皮肤,主要是观察皮肤颜色及形态变化。

  如全身皮肤发黄,为黄疸;肢体、颜面、或全身浮肿,为水肿等。

  本节重点介绍斑疹、白、痈疽疔疖所引起的皮肤颜色和形态改变。

  

     斑疹是某些病证在皮表的反映。

  常见于外感热病,少数亦见于内伤杂病,斑,为成片,或红或紫,平布于皮里,摸之不碍手。

  疹,呈红点,小如粟粒,高出皮肤,摸之碍手(少数并不高出皮肤,摸之也不碍手)。

  斑疹见于外感病,多是邪热郁于肺胃,内迫营血而致。

  班疹的色泽,以红活润泽为顺。

  深红如鸡冠色,多为热毒炽盛;紫暗为热毒伤阴;淡红或淡紫,为气血不足,阳气式微。

  斑疹形态,以分布均匀,疏密适中为顺。

  稀疏松浮,为病邪轻浅;稠密紧束,压之色不退,为热毒深重;疹点疏密不匀,或见而即失,多为正气不足,邪气内陷之重证。

  

     内伤杂病见斑疹, 一般多为血热;若斑色紫暗,斑片较大,时有时无,多为气虚不能摄血,血不循经之瘀血。

  

     白是一种大如粟粒,高出皮肤,透明的小泡疹。

  多出现于颈项及胸部,偶见于四肢,惟不见于面部。

  多因湿郁肌表,汗出不彻所致。

  其中,晶莹饱满者为顺;枯白无泽,浆水不饱满者为逆。

  顺者,为湿邪外达;逆者,为津液枯竭。

  

     痈疽疔疖,属于外科病证。

  痈:范围较大,红肿热痛,根盘明显者为痈,属阳证。

  疽:漫肿无头,部位较深,常不高出皮肤,局部肤色不变者为疽,属阴证。

  疔:发病范围小,初起如粟粒大小,根脚坚硬,或麻或木或痒,顶部白色而痛者为疔。

  疖:发于浅表,形圆,红肿热痛,化脓即软,为疖。

  

     望指纹,是指观察浮现于食指掌侧的脉络,是手太阴肺经分支循行部位。

  和诊寸口脉有相似的临床意义。

  适于三岁以下小儿。

  

     指纹分风、气、命(又称寅、卯、辰)三关。

  食指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

  (图46)

  

     医生用左手食、拇指捏住小儿食指末端,以右手拇指在小儿食指掌侧,从指端向根部推几次,用力要适中,使指纹更为显现。

  便于观察。

  

     1.颜色

  

     小儿正常指纹,色呈浅红,只见于风关之内,隐隐可见,但不浮露。

  鲜红者,主外感风寒;色紫红为内热;色紫黑者,病多危重。

  色淡为虚;色暗推之滞而不散者,为实证。

  色青主惊风疼痛。

  

      2.延伸部位

  

     正常指纹止于风关。

  疾病时指纹未出风关者,病势轻浅;指纹透至气关者,为病势深入,病情加重;指纹达于命关者,病势深重;指纹延伸至指甲端者,称透关射甲,病情多危笃难治。

  

     3.浮沉

  

     浮,指指纹浮露外现明显,主病在表;沉,指指纹深藏但可见,主病在里。

  

     小儿指纹诊法在临床应用时,应四诊合参,不可单据此法。

  

     第二节闻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

  听声音主要是听病人语言有无伦次,及语言、气息声音的高低、强弱等,以及呃逆、嗳气声。

  嗅气味,是嗅病人口气、嗳气及排出物气味。

  

     一、听声音

  

      1.声音强弱

  

     病人语言声音有力,多为热证、实证,而正气不衰;声音低微无力,多为寒证、虚证。

  言语发声困难,或发不出声音,为音哑或失音。

  音哑或失音,有外感内伤和虚实之分。

  外感多见于外感风寒、风热之证,病多属实、属热;内伤疾病则多见于肺肾阴虚,津液不能上承所致,为病多日久不愈,病属虚证。

  

     2.语言有无伦次

  

     心主神,语言为神志活动表现形式,因此语言为心所主。

  语言的正常与否,反映了神志——心的功能正常与否。

  病人语言不乱,同于常人,说明神志正常,心气未伤,预后多良。

  否则,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语声有力,为谵语,多见于热证,热扰心神,属实证;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微无力,是“郑声”,为邪伤心气,心不藏神之虚证。

  另外,语无伦次,还见于癫证或狂证,临床上不难区别。

  

     1.气息强弱

  

     气息即指病人之呼吸。

  气息微弱,是病人呼吸微弱无力,又称气微、息微,多见于虚证;气息有力,是呼吸气粗有力,多见于实证、热证。

  

     2.喘哮

  

     喘是病人呼吸困难,张口抬肩,不能平卧。

  气息声粗者属实证,气息声微者属虚。

  哮是病人呼吸困难而喉间有哮鸣声(水鸡声),多见于痰饮壅肺之证。

  临床上常常哮喘并见,如痰饮壅肺,阻塞气道,肺气不畅,必致病人呼吸迫促,张口抬肩而为喘,同时兼见喉间有水鸡声,而为哮,因此哮喘并见。

  

      3.短气

  

     短气是气息短,或气短而次数增加,常有气息不能接续之感,故又称少气,多见于虚证。

  

     4.叹息

  

     叹息又称“大息”,即“出长气”,多见于情志抑郁,肝气不疏之证。

  

     哮喘虽发于肺,但其病源却可能在肺,也可能在心、肝、脾、肾四脏。

  如脾肾阳虚,不能温化水湿,水湿上犯于肺,即可发为哮喘。

  又肺主气,肾纳气,肾虚不能纳气,则气逆而上,也能气逆作喘。

  所以,《素问经脉别论》有“喘出于肾”、“喘出肝”、“喘出于肺”之论。

  

     短气,也不独为肺病,心虚、脾虚、肾虚皆可出现短气。

  因此,临证时当溯本求源,标本分明。

  

     咳嗽在闻诊方面主要包括咳嗽声音的强(有力)和弱(无力)、有无特殊咳声、咳声的连续程度,及问诊方面的有痰无痰、痰多痰少、咳痰难易、痰质稀稠、痰的颜色和有无带血等情况。

  

     咳声有力属实,咳声低微无力属虚。

  小儿见咳嗽呈阵发而连续,咳嗽时气急满面涨红,咳嗽终止时的吸气声鹭鸶叫,为顿咳(白日咳)。

  小儿咳声如犬吠,应注意是否为白喉。

  干咳无痰,或痰少、粘稠不易咯出,为肺热肺燥,津液不足。

  痰多、清稀、色白,多为寒湿水饮伤肺。

  痰黄为肺热。

  痰中带血多为热伤肺络,或咳伤肺络,亦见于气虚不能摄血等。

  

     咳嗽一症,也当如哮喘一样,当辨其病源在何脏,不能只局限于肺。

  

     呃逆、嗳气均为胃气上逆所致,但所主病证不同。

  呃逆,《内经》称“哕”,后世医家有称“呃逆”等。

  一般呃逆无何意义,但久病重病,处于衰竭状态的病人,若见呃逆,多为病情危笃难愈之征。

  嗳气,又称噫气,见于饭后,又无特殊气味者,不属病态。

  病态之嗳气,多见于饭后一段时间之后。

  若嗳出酸败之气味者,多为宿食伤及脾胃;若嗳气无特殊气味者,多为肝胃不和,或胃虚气逆。

  

     二、嗅气味

  

     口气臭秽,多见于胃热,宿食,或龋齿、口腔不洁。

  

     各种排出物气味。

  大便臭秽,多见于热证,或宿食不化。

  咳吐脓痰腥臭者,为肺痈。

  带下臭秽者,为热证;带下腥味者,为寒证。

  鼻出恶臭之气为鼻渊,腋出臭气为腋臭(又称狐臭)。

  

     问诊,就是询问病情,询问与病情有关的情况的诊察方法。

  问诊在诊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诸如病人体质、禀赋、发病时间、发病原因、发病经过,及既往曾经患何病(既往病史),起居环境、五味偏嗜等与疾病有关的情况,只能通过问诊才能了解。

  这些有关病情资料也是其它诊法(望、闻、切)所难以获得的。

  因此,历代医家都把问诊放在第一位。

  《内经》就很重视问诊,并批评一些医生不进行问诊,只靠脉诊看病,故弄玄虚,是医生四大过失之一。

  如《素问征四失论》说:“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

  明张景岳很重视问诊在临证中的地位,他把问诊内容概括为“十问”,并指出:“十问者,乃诊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也。

  明此十问则六变具存而万病形情俱在吾目中矣”《景岳全书传忠录》。

  明李中梓则指明应“先问后诊”(《诊家正眼先问明然后诊脉》,清陈修园强调“问证是医家第一要事”(《医学实在易问证》)。

  因此,任何只重脉诊,以脉定病的做法都是片面的。

  

     问诊,应首先询问病人最感痛苦的症状,即主要病痛。

  有时病人罗列一大堆病痛,自己分不清哪一病痛突出。

  此时,医生应结合已掌握的病情资料,对比分析,然后找出病人主要症状,再围绕与这一主症相关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方面进行有目的询问,方能在纷乱的病症中,不被困扰。

  

     在完成围绕主症的问诊之后,再以比较重要的症状为基础,进行寻问。

  这样,还可发现不被病人重视、但可能是病人关键性的证候。

  就是说,既要抓住重点,又要了解一般。

  不抓住重点,就抓不住疾病的辨证关键,会造成辨证时无所适从;不了解一般,又会遗漏病情。

  

     问诊的对象是患者本人或其陪诊者,医生问诊时要注意提醒患者围绕主证回答,患者有时在回答医生问话时,漫无边际,这时医生应抓住辨证要点、用通俗的语言询问,即围绕与本病有关的主要方面询问,以免患者“离题”太远。

  

     由于疾病多种多样,病情千变万化,同时,疾病又有内、外、妇、儿骨伤等不同,所以,问诊内容涉及范围十分广泛,而且每一科有每一科问诊的特点,每一证候又有自己的问诊重点,因此,问诊的内容难以用文字来全面概括。

  本节介绍的问诊内容是依据明张景岳“十问歌”为基础,编写而成,做为临证问诊的纲领,临证时应结合各科及病证特点灵活运用。

  

     (一)问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精贯、婚姻、职业等

  

     性别。

  有些疾病只见于或多见于女性,有些疾病则只见于或多见于男性。

  由于男女生理上的差异,经、带、胎、产诸证只见于女性;情志方面疾病,多见于女性。

  遗精、阳痿等病只见于男性;肾虚证、肝阳(火)上亢等证则多见子男性。

  所以,男女性别不同,发病病种有异。

  

     年龄。

  有些疾病具有年龄特点,某些只见于或多见子小儿,而不见或少见于成年人。

  

     职业。

  职业和工作环境的不同,对疾病发生有一定影响,职业和疾病的关系,除有职业病外,由于职业不同,带来了工作环境上的不同,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

  如渔民、矿工等,长期在潮湿环境工作,易感受寒湿邪气。

  另外,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体质上有一定差异,而患病之后病证虚实趋向也有一定差别。

  如体力劳动者,其病多实;脑力劳动者,其病多虚。

  又如某些难产多见于静坐性(脑力)工作者,而少见于体力劳动者。

  中医认为体力劳动者,气血多流畅;静坐性工作者,气血易郁滞。

  所以二者在难产发生率上有区别。

  

     其他,如籍贯、生活习惯等都与某些疾病发生有一定关系。

  《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东方之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其病皆为痈疡”;“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北方者”,“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南方者”,“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其病挛痹”;“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

  这里讲的就是居住地的地理气候条件不同,饮食生活习惯不同,对疾病的发生所产生的影响。

  

     所以,对一般情况的问诊也不应忽视。

  

      (二)问个人生活习惯和生活状况

  

     个人的起居习惯,饮食偏嗜,学习、工作、家庭环境的逆顺,对某些疾病有直接影响。

  如平素喜暖怕冷者,多为阴气偏盛体质,其病则易于偏虚偏寒;平素喜凉怕热,多为阳盛体质,其病易于偏实,偏热。

  素喜酒茶者,病多痰湿。

  平素体弱,气血不充,病多属虚;素体壮盛,气血充实,病多属实。

  某些疾病,如情志疾病。

  即与生活环境的不良影响,心情苦闷有关。

  明李梃《医学入门》说:“”当向所处顺否,所处顺则性情和而气血易调;所处逆,则气血怫郁”。

  这些都是问诊时应注意的内容。

  

     (三)问过去病史

  

     病人过去所患疾病,往往与当前病证有因果关系,或属旧病复发。

  因此,对当前疾病的诊断极有参考意义。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中华健康在线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