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健康生活

膝阳关的作用与功效

  膝阳关的作用与功效?膝阳关穴可缓解膝髌肿痛、腘筋挛急,小腿麻木等病症,具有祛除风湿、止痛的功效。关于膝阳关的作用与功效以及膝阳关的作用与功效,膝阳关准确位置图和作用及功效,膝阳关的定位和主治,膝阳关是什么经,膝关的作用与功效等问题,中华健康在线将为你整理以下的日常知识:

膝阳关的作用与功效

膝阳关的作用与功效

  膝阳关穴可缓解膝髌肿痛、腘筋挛急,小腿麻木等病症,具有祛除风湿、止痛的功效。

  膝阳关穴的位置:正坐屈膝时,在膝盖外侧有一个凹陷点,就是膝阳关穴。

  (即:在膝外侧,当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处)。

  膝阳关穴的功效与作用:

  1、缓解治疗膝膑肿痛,腘筋挛急,小腿麻木等病症。

  2、按摩膝阳关穴的功效:利关节、祛风湿、止痛。

  膝阳关穴的配伍功效:

  1、膝阳关穴配环跳穴、承筋穴:治胫痹不仁;

  2、膝阳关穴配血海穴、膝关穴、犊鼻穴、丰隆穴、曲池穴、合谷穴:治膝关节炎。

  膝阳关穴的疗法及注意事项

  1、【膝阳关穴的疗法原则】:寒则泻之或点刺出血或灸,热则补之或水针。

  2、【膝阳关穴的日常保健】

  (1)、常常练习下蹲动作,可以减轻关节疼痛症状。

  (2)、按摩犊鼻穴、阳陵泉穴、膝阳关穴、足三里穴,每穴各1-3分钟。

  (3)、针对症状:膝关节疼痛、发凉、僵硬、屈伸不利等。

  3、【膝阳关穴的针灸疗法】:直刺膝阳关穴0.8-1.0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膝部盒大腿外侧。

  4、【膝阳关穴的艾灸疗法】:艾柱灸或温针灸膝阳关穴3-5壮,艾条灸膝阳关穴10-20分钟。

  膝阳关穴的临床应用

  扭伤

  1、主穴:阿是穴膝眼膝阳关梁丘

  2、配穴:疼痛较重者配合谷、太冲;瘀血肿胀甚者配血海、三阴交。

  3、方义:扭伤多为关节伤筋,属经筋病,“在筋守筋”,故治疗时取扭伤部位穴位为主,以疏通经络,散除局部的气息壅滞,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

寒府简介

  

目录

  • 1 拼音
  • 2 概述
  • 3 经穴别名·寒府
    • 3.1 膝阳关穴的别名
    • 3.2 出处
    • 3.3 穴名解
    • 3.4 所属部位
    • 3.5 膝阳关穴的定位
    • 3.6 膝阳关穴的取法
    • 3.7 膝阳关穴穴位解剖
      • 3.7.1 层次解剖
      • 3.7.2 穴区神经、血管
    • 3.8 膝阳关穴的功效与作用
    • 3.9 膝阳关穴主治病证
    • 3.10 刺灸法
      • 3.10.1 刺法
      • 3.10.2 灸法
    • 3.11 膝阳关穴的配伍
    • 3.12 文献摘要
    • 3.13 膝阳关穴研究进展
      • 3.13.1 治疗肱骨外上髁炎
  • 4 寒气所聚之处·寒府
  • 5 参考资料
  • 附:
    • 1 古籍中的寒府

1 拼音

   hán fǔ

2 概述

   寒府:①指膝阳关穴。

  ②指寒气所聚之处。

3 经穴别名·寒府

   寒府为经穴别名,即膝阳关[1]。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鼠瘘寒热,还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营。

  ”马莳注:“阳关为寒府也。

  ”位于膝外骨间,股骨外上髁上方凹陷处,是寒气喜中之处,故名寒府[1]。

  

穴位 膝阳关 汉语拼音 Xiyangguan 罗马拼音 Hsiyangkuan 美国英译名 Knee Yang Pass 各

   国

   代

   号 中国 GB33 日本 33 法

   国 莫兰特氏 VB33 富耶氏 德国 G33 英国 G33 美国 GB33

  

  

   膝阳关为经穴名(Xīyángguān GB33)[2][3]。

  出《针灸甲乙经》。

  原名阳关[2]。

  《备急千金要方》名关阳[2]。

  《针灸大全》名足阳关[2]。

  近称膝阳关[2]。

  别名寒府、阳陵、关陵,属足少阳胆经[3][2]。

  膝即膝部,阳为阴之对,指外侧,关即机关,指膝关节,此穴在膝关节外侧,故名膝阳关[3]。

  膝阳关主治膝、腿等疾患:如膝胫疼痛,屈伸不利,风寒湿痹,肌肤不仁,鹤膝风,脚气,膝腘肿痛挛急,小腿麻木,半身不遂,膝髌肿痛挛急,现代又用膝阳关治疗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肿痛,膝关节炎,股外侧皮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等。

3.1 膝阳关穴的别名

   寒府(《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张介宾注),足阳关(《针灸大全》),关阳(《备急千金要方》),关陵(《备急千金要方》),阳陵(《针灸大全》)。

3.2 出处

   《针灸甲乙经》:阳关,在阳陵泉上三寸,犊鼻外陷者中。

3.3 穴名解

   膝即膝部,阳为阴之对,指外侧,关即机关,指膝关节,此穴在膝关节外侧,故名膝阳关[3]。

   阳,指人体的外侧。

  关,关键之处。

  此穴在股骨外上髁后方,当膝关节外侧,下肢之阳侧,故名膝阳关。

  称“膝”者,是区别于腰阳关而言。

  [4]

3.4 所属部位

   膝关节[5]

3.5 膝阳关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膝阳关在膝外侧,当阳陵泉上3寸,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处[6]。

   膝阳关位于膝部,股骨外上髁后上缘,股二头肌腱与髂胫束之间的凹陷中。

  正坐屈膝取穴[3]。

   膝阳关位于膝外侧,阳陵泉穴上3寸,股骨外上髁之边缘处[2]。

   另说在阳陵泉穴上5寸(《千金翼方》)、2寸(《针灸资生经》);“在膝眼旁一寸”(《针灸集成》)[2]。

  

   膝阳关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膝阳关穴在膝关节的位置

  

   膝阳关穴在膝关节的位置

  

   膝阳关穴在膝关节的位置(肌肉)

  

   膝阳关穴在膝关节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3.6 膝阳关穴的取法

   膝阳关位于膝部,股骨外上髁后上缘,股二头肌腱与髂胫束之间的凹陷中。

  正坐屈膝取穴[3]。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阳陵泉直上,股骨外上髁的上方凹陷处取穴。

   侧卧位,在阳陵泉直上3寸,股骨外上髁的上方凹陷中取穴[7]。

3.7 膝阳关穴穴位解剖

   膝阳关穴下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髂胫束、股外侧肌、股中间肌。

  有膝上外侧动、静脉。

  分布有股外侧皮神经末支。

  皮肤由股外侧皮神经分布。

  皮下组织内有膝上外侧动、静脉。

3.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髂胫束后缘→腓肠肌外侧头前方[3]。

   皮肤→皮下组织→股二头肌→腓肠肌外侧头[8]。

3.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股外侧皮神经和股后皮神经分布;深层有坐骨神经肌支和膝上外侧动脉分布[8]。

   布有股外侧皮神经末支和膝上外侧动、静脉[2]。

3.8 膝阳关穴的功效与作用

   膝阳关有疏风散寒、舒筋活血的作用[3]。

   膝阳关具有疏利关节,祛风化湿的功效。

   膝阳关是治疗膝部肿痛的常用穴,有舒筋利节、温经散寒之功,治风痹膝痛不可屈伸,取此以通关节也[4]。

3.9 膝阳关穴主治病证

   膝阳关主治膝、腿等疾患:如膝胫疼痛,屈伸不利,风寒湿痹,肌肤不仁,鹤膝风,脚气,膝腘肿痛挛急,小腿麻木,半身不遂,膝髌肿痛挛急,现代又用膝阳关治疗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肿痛,膝关节炎,股外侧皮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等。

   膝阳关主治膝、腿等疾患:如膝胫疼痛、屈伸不利、风寒湿痹、肌肤不仁、鹤膝风、脚气等[3]。

   膝阳关穴主治膝腘肿痛挛急、小腿麻木[8]。

   膝阳关穴主治经脉病:半身不遂,膝髌肿痛挛急,小腿麻木,鹤膝风,脚气。

   现代又多用膝阳关治疗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3]。

   膝阳关主治膝肿痛,腘筋挛急、小腿麻木,膝关节炎,下肢瘫痪等[2]。

   1.运动系统疾病:膝关节炎,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脚气;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股外侧皮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

3.10 刺灸法

3.10.1 刺法

   直刺0.5~1寸[2]。

   直刺0.8~1寸[8]。

   直刺1~1.5寸[3][7],局部有胀重感[7]。

3.10.2 灸法

   可灸[3][7]。

   艾条灸5~10分钟[2]。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3.11 膝阳关穴的配伍

   膝阳关配膝眼、阳陵泉,有利关节,通筋脉的作用,主治膝关节炎。

   膝阳关配内膝眼、犊鼻、阳陵泉、足三里、梁丘,治膝关节肿痛[7]。

   膝阳关配委中、承山,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腘筋挛急。

   膝阳关配委中、承筋、承山、昆仑,治腘筋挛急[7]。

3.12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膝外廉痛,不可屈伸,胫痹不仁,膝阳关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梁丘、曲泉、阳关主筋挛,膝不得屈伸,不可以行。

   《备急千金要方》:阳关、环跳、承筋,主胫痹不仁。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膝外痛不可屈伸,风痹不仁。

   《类经图翼》:主治风痹不仁,股膝冷痛,不可屈伸。

3.13 膝阳关穴研究进展

3.13.1 治疗肱骨外上髁炎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令其膝关节屈曲。

  取膝阳关,局部常规消毒后,用1.5寸长毫针迅速针人皮下,由浅入深直刺约1寸。

  得气后,拇指向前,示指向后大幅度捻针3~5次,继而施行紧按慢提手法,待患者针刺部位上下出现热感后,留针30 min。

  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

  治疗时单侧肘痛,取刺同侧穴;双侧肘痛,取刺双侧穴。

  在留针期间,让患者患肢适当地配合上举,用力握拳,旋转前臂,屈伸肘关节及揉按痛点,以助提高和观察疗效。

  共治疗120例,显效90例,有效2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2.5%。

  [7]

4 寒气所聚之处·寒府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中华健康在线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