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健康管理

淤血,瘀血和淤血的区别图片

  淤血?瘀血和淤血主要区别是一个是中医叫法,另一个是西医的叫法。关于淤血以及淤血,瘀血和淤血的区别图片,瘀血和淤血的区别百度百科全书,瘀血和淤血的区别中医,瘀血和淤血的区别是什么等问题,中华健康在线将为你整理以下的日常知识:

淤血

淤血

  瘀血和淤血主要区别是一个是中医叫法,另一个是西医的叫法。

  瘀血属于中医是指血液滞留或者是凝固在身体当中,主要是包括血溢出经脉以外而出现的瘀积症状,另外现在运行受到了阻碍而停留在经脉腔里面,也叫做瘀血。

  淤血是属于西医的,是指静脉性充血,主要是静脉血液回流受到阻碍引起的一种血管障碍疾病。

  不管是瘀血还是淤血,通常需要进一步去医院做全面的检查,针对具体情况然后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治疗,多数要通过活血化瘀类的药物改善症状,比较常用的药物有复方丹参片和心可舒片,同时也可以配合血塞通片,通过这些药物能够出现局部血液循环疏通经络,从而也可以改善有血液淤堵的症状。

  但是药物需要遵循医生治疗合理使用,这样才能够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避免擅自更改药物的用法以及用量。

  在用药过程当中需要做好相应的生活方面调理,要适当做一些有氧的运动锻炼,比如散步或者是练习瑜伽,能够加快血液循环,对疾病恢复有一定的帮助,饮食还要避免吃一些寒凉性的食物。

血瘀的区别

  血瘀属于病机学的概念,而瘀血属于病因学的概念。

  两者都属于血的病理变化,但含义不尽相同,却又有着密切的关系。

  讨论血瘀与瘀血,必然要涉及瘀,但历来对瘀、血瘀、瘀血的认识并不一致。

  一种观点是认为瘀、血瘀、瘀血三者仅仅是提法不同,并无本质差异’另一种观点却认为,瘀、血瘀、瘀血既然提法不同,其含义也就不相同。

  1. 瘀的含义

  瘀,亦常作淤。

  瘀之本义指血积不行。

  如《说文解字》释:瘀,积血也。

  《辞海》谓:瘀,积血。

  即瘀血。

  指体内血液滞于一定处所。

  淤,本指水中沉淀的泥沙,但又有滞塞,不流通的含义,《辞源》说:淤,积血之病也《血之滞塞,又称淤血。

  中医学中瘀的含义有以下四方面。

  一是血结不行为瘀。

  血行于脉,本当流通无滞,但若因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血液积结不行,或血液溢出脉管之外,未能排出体外,是为瘀。

  二是血行不畅为瘀。

  血当畅行,但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血液不能畅行脉络,即血流受阻,血行迟滞,亦为瘀。

  此时之瘀乃指血液循行迟缓和不流畅的一种病理状态。

  三是离经之血即为瘀。

  血既离经,已于机体无益而反有害。

  《血证论》说:世谓血块为瘀,清血非瘀;黑色为瘀,鲜血非瘀;此论不确。

  盖血初离经,清血也,鲜血也,然即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

  此外,现代中医学研究过程中,人们对瘀又赋以新的含义,如《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一书中指出:瘀这一概念中,除包括血的‘瘀’或‘瘀血’之外,当包括气的‘瘀’,即‘气瘀’或‘气滞’。

  《气血论》也指出:淤,非专指血瘀而言。

  凡有形之邪,阻塞络脉所致的证候,统可称为淤证。

  此时,瘀(或淤)的涵义颇广,但总以滞而不畅为根本环节。

  2. 血行不畅为血瘀

  血瘀是指血液循行迟缓和不流畅的一种病理状态(《气血论》)。

  是血液循行受到了阻碍所致。

  此时,瘀之义同淤,有滞塞,不流通之义。

  血瘀滞塞,不流通,即血行受阻,循行迟滞。

  生理状态下,血液循行于经脉,畅达周身,发挥其滋养荣润之职,如《血证论》说:平人之血,畅行脉络,充达肌肤,流通无滞,是谓循经,谓循其经常之道也。

  《诸病源候论》说:血之在身,随气而行,常无停积。

  血之运行,听命于气,故曰气为血之帅。

  因此,气分受病,气机不畅,或气虚推动无力,是导致血瘀的重要机制,故有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的说法。

  此外,邪气直犯经脉,影响血的循行,也是导致血瘀的常见致病因素。

  如《灵枢·痈疽》说: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

  《素问·举痛论》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

  凡此都说明,气病或邪气影响可以导致血行不畅,而为血瘀。

  《丹溪心法·六郁》中所论述的血郁,更是指的血行不畅,即血瘀病变。

  血瘀为病广泛。

  血不畅为瘀。

  血循经脉周行全身,若血瘀不行,则为害广泛,内而脏腑,外而肌肤,上至巅顶,旁及四肢,皆可因血瘀不行而为病。

  瘀滞经脉,瘀阻气血,瘀遏清窍,瘀着脏腑,为病多端,难以尽述。

  3. 瘀血为血积不动

  历代医家对瘀血的认识与解释,具有代表行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证治准绳》、《皇汉医学》等认为,污秽之血为瘀血;二 是《临证指南医案》、《医林改错》等认为,久病入络即瘀血;三是《血证论》认为,离经之血为瘀血。

  较为通行的观点认为,血液瘀滞体内,包括溢出经脉之外而尚积存于组织间隙的,或因血液运行受阻而滞留于经脉内以及瘀积于器官内的,已失其正常营养作用的,通称为瘀血。

  瘀血的种类繁多。

  历代医学著作中对瘀血的称谓颇多,如滞血、留血、闭血、蓄血、宿血、干血、死血、败血、恶血、贼血等等。

  名称虽多,但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瘀血的机理及其病情有轻重,病程有新久,危害有微甚。

  其中滞血、留血、闭血等名称的含义与瘀血相近,皆指血液瘀积不行,留滞不动;蓄血常指积于中、下二焦之瘀血;宿血、干血、老血、死血言其瘀积已久,病程较长,难以尽快消散,已失去生机;败血言体内瘀血败坏,对人体危害较大;而恶血、贼血更是形容对人体具有的严重危害性。

  瘀血有特征。

  一是有形:瘀积之后,更是有形可征,如腹中积块、瘿瘤、皮下结节、包块,肿大坚硬。

  二是有色:瘀血紫暗,或发黑,又可见于肌肤、颜面、唇舌、大便颜色的变化,以及肌肤甲错。

  三是有证:如局部刺痛,固着不移,入夜加重,或狂乱谵语等。

  4. 血瘀与瘀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血瘀与瘀血虽然含义有别,但都是血液的病理变化,具有血行不畅,运行迟缓,经脉不利的相同之处。

  同时,都是临床上常见的致病因素。

  血瘀日甚,气血不畅,终成瘀血。

  血瘀不得畅行,或因于气,或因于邪。

  但血既不能畅达,则经脉失于疏通,气机因之不利,气血失于调达和畅,终则必会导致血结不行,积而成为瘀血。

  如积证初起,可因情志不畅,气机不利,腹中气聚,时结时散,终而血行不畅,瘀血内结,则腹内积块,从无到有,由小渐大,由软而渐至坚硬不移。

  再如,风寒湿侵入人体,导致气血不畅,经脉失和,发为风寒湿痹,以筋骨肌肉疼痛、重着,关节屈伸不便为主;但日久必然导致瘀血内结,以致关节肿大畸形、皮下结节,成为久痹、尪痹。

  瘀血内结,妨碍气机,阻滞经脉。

  瘀血为有形之邪,留于体内,必然影响气机的调畅,阻滞经脉流通畅达,导致血行不畅。

  因此,瘀血病情重而必然同时伴有血瘀的不利变化。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中华健康在线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