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健康生活

加减复脉汤的功效与作用

  加减复脉汤的功效与作用?炙甘草汤,中医方剂名,别名复脉汤。关于加减复脉汤的功效与作用以及加减复脉汤的功效与作用,复脉汤与加减复脉汤的区别,加减复脉汤的组成,加减复脉汤百度百科,复脉汤的配方与功效等问题,中华健康在线将为你整理以下的日常知识:

加减复脉汤的功效与作用

加减复脉汤的功效与作用

  炙甘草汤,中医方剂名,别名复脉汤。

  为补益剂,具有益气滋阴,通阳复脉之功效。

  主治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

  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虚劳肺痿。

  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临床常用于治疗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心悸、气短、脉结代等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

  主要治疗一下疾病:

  ①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

  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②虚劳肺痿。

  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用药时候注意事项:

  诸药合用,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使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则心动悸、脉结代,皆得其平。

  虚劳肺痿属气阴两伤者,使用本方,是用其益气滋阴而补肺,但对阴伤肺燥较甚者,方中姜、桂、酒减少用量或不用,因为温药毕竟有耗伤阴液之弊,故应慎用。

春温的春温 chūnwēn

   (1) 春天的温暖。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夫大弦浊以春温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

  ” 宋 苏轼《送鲁元翰少卿知卫州》诗:“时於冰雪中,笑语作春温。

  ” 清 孙枝蔚《薤露行》:“春温变秋肃,朝阳成夕曛。

  ” 鲁迅《集外集拾遗·亥年残秋偶作诗》:“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

  ”

  (2) 指春暖之时。

  《宋史·李若谷传》:“卒挽舟过境,寒瘠甚者,留养视之,须春温遣去。

  ”

  (3) 伏气温病的一种。

  指冬受寒邪,伏而至春季所发的急性热病(《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

  (4) 新感温病的一种。

  指春季感受风热而发的急性热病。

  《增补评注温病条辨》卷一:“冬春感风热之邪而病者,…病于春者,亦曰春温。

  ” 春温是发生于春季或冬春之交的急性外感热病。

  历代医家对春温的认识不尽相同,但以伏邪温病而论者占多数。

  冬受寒邪,至春而发的温热病。

  见《温疫论补注·诸家温疫正误》。

  《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将之归于伏气温病。

  以初起即现里热症状如发热、口渴、心烦、小便黄赤、舌红等为特征。

  治宜清泄里热为主,主用黄芩汤。

  兼恶寒头痛者,治宜表里两解,用葱豉桔梗汤加黄芩。

  热入阳明,壮热口渴,汗多,脉洪大,或潮热谵语,腹满便秘者,治宜清气泄热,或攻下泄热,选用白虎汤、调胃承气汤。

  热入营血,或伤阴动风,参用风温治法。

  《增补详注温病条辨》卷一:谓本病属新感温病。

  《时病论》谓因新感外寒触动伏气而发。

  《类证治裁·温症》谓或引动伏邪,或乍感异气,当春而发。

  参见伏气温病、新感温病、风温等条。

  冬令感受外邪,邪伏化热,至春季伏邪由内而发,或因新感外邪,引动伏邪而发的急性热病。

  初起即可出现高热心烦,口渴汗出,舌红苔黄,甚则神昏、痉厥,发斑等气分或营血分里热症状,其病势急,病情重,变化多,发展快,属于伏气温病的范畴。

  凡人体正气虚弱,复感春季温热病邪,即可发为春温。

  在治疗上以清泄里热为基本大法。

   ① 热在气分春温。

  证见身热心烦,口干苦,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清热育阴,方用黄芩汤加味。

  ② 热结肠腑春温。

  证见潮热便秘,腹满疼痛,口干舌燥,苔厚脉沉。

  治宜滋阴攻下,方用增液承气汤。

  ③ 热在营分春温。

  证见身热夜甚,心烦躁扰,斑疹隐隐,舌红无苔,脉细数。

  治宜清营泄热,方用清营汤。

  ④ 热盛动血春温。

  证见身热烦躁,斑疹透露,或神昏谵语,吐血衄血、舌质红绛,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方用犀角地黄汤。

  ⑤ 气血两燔春温。

  证见壮热口渴,或神昏,吐血衄血,斑疹显露,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宜气血两清,方用清瘟败毒饮。

  热盛动风及热闭心包,为热邪炽盛所致,分别治以凉肝熄风和清心开窍,方用羚角钩藤汤和清宫汤。

  后期耗伤肝肾之阴,当用加减复脉汤以滋养肝肾。

  春温的辨证论治 证见:身热,心烦,干呕,胸胁不舒,口苦而渴,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苦寒清热,宣郁透邪。

  治疗方药:

  1.主方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柳宝诒《温热逢源》)加减

  处方:黄芩12克,白芍12克,淡豆豉10克,玄参15克,栀子10克,竹茹9克,柴胡9克,蝉蜕6克,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l~2剂。

  若呕吐较甚,或呕吐如喷者,可酌加龙胆草12克、川黄连6克、法半夏9克、生姜6克。

  若有表证,恶寒、头痛、无汗者,可加荆芥9克,薄荷9克(后下),葛根20克。

  2.中成药

  (1) 清开灵口服液,每次1—2支,每日3次口服。

  (2) 夏桑菊冲剂,每次l~2包,每日3次,开水冲服。

  (3) 板蓝根冲剂,每次1~2包,每日3—4次,开水冲服。

  3.单方验方葱豉桔梗汤(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处方:鲜葱白10克,桔梗6克,淡豆豉15克,焦栀子10克,薄荷6克,连翘9克,鲜淡竹叶12克。

  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2剂。

  对春温初起里热已盛而兼有表证者,颇有疗效。

   证见:身热,心烦懊侬,坐卧不安,或微恶寒,口苦口渴。

  舌尖边红,苔薄微黄,脉数或弦。

  治法:清宣郁热。

  方药:

  1.主方栀子豉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味

  处方:栀子12克,淡豆豉10克,淡竹叶9克,连翘9克,天花粉12克,薄荷9克,蝉蜕6克,甘草5克。

  水煎服,每日2剂。

  2.中成药

  (1) 感冒清片,每次3—4粒,每日3次,开水送服。

  (2) 银黄口服液,每次1~2支,每日3~4次口服。

  3.单方验方:解郁清心汤(赖天松等《I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柴胡10克,香附9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郁金15克,石菖蒲6克,生地黄20克,黄连9克,羚羊角骨10克,竹叶10克,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剂。

   证见:身热不已,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口渴,唇焦咽燥,便秘溲黄。

  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泄膈热。

  方药:

  1.主方凉膈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味

  处方:大黄9克(后下),芒硝6克(冲),栀子12克,黄芩12克,连翘12克,薄荷10克,夏枯草12克,竹叶10克,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2剂。

  若大便不秘结者,去芒硝,大黄不用。

  口渴甚者,加天花粉15克,芦根15克。

  咽喉肿痛者,加岗梅根30克,桔梗6克,马勃9克。

  2.中成药牛黄解毒丸,口服,每次4粒,每日3~4次。

   证见:壮热,面赤,汗多,心烦,渴喜凉饮,口苦,尿短赤。

  舌质红,苔黄燥,脉数。

  治法:清热保津。

  方药:

  1.主方白虎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味

  处方: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粳米6克,生甘草9克,金银花15克,芦根15克,石斛15克。

  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服l剂。

  若兼见咳嗽、痰黄稠者,可加杏仁12克,瓜蒌12克,鱼腥草20克,黄芩12克。

  若热扰神明,出现谵语、烦躁者,可加水牛角20克(刨片,先煎),连翘12克,竹叶卷心10克。

  若热盛波及肝经,引动肝风,出现手足抽搐者,可加羚羊角lO克,钩藤12克,菊花15克。

  若热盛已伤气阴,出现汗出多而背微寒、气微喘、脉芤者,可加西洋参12克(或太子参30克)。

  2.中成药

  (1) 双黄连粉针,每日用3克,加入5%葡萄糖500毫升(或生理盐水500毫升)中静脉滴注,连续5。

  7日。

  (2) 新癀片,每次3~4片,每日3次,口服。

  3.单方验方解热煎剂(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大青叶30克,柴胡30克,连翘20克,黄芩15克,牡丹皮30克,白茅根20克,法半夏12克。

  每日1剂,水煎取汁3碗,每4.6小时温服大半碗。

  具有清热解毒、辟时疫、退肌热的功效,对阳明胃热炽盛之高热,退热效果明显。

   证见:身热,口干咽燥,腹胀腹痛,倦怠少气,或撮空摸床,肢体震颤,大便秘结。

  舌红,苔黄干或焦黑,脉沉细数或沉弱。

  治法:攻下腑实,补益气阴。

  方药:

  1.主方新加黄龙汤(吴鞠通《温病条辨》)

  处方:生地黄20克,麦冬15克,玄参20克,生大黄9克(后下),芒硝6克(冲),生甘草6克,党参12克(或太子参20克),当归6克,海参2条,生姜2片。

  水煎服,每日2剂,以便通、热减、神清为度。

  若无倦怠少气、撮空摸床、肢体震颤,而以腹满痛、便秘、口干唇裂、舌苔焦燥为主者,可去党参,当归,生姜,甘草,即成为增液承气汤,用于治疗单纯的阳明热结兼阴液亏损。

  若腹胀腹痛,按之硬,或扪及粪块,腹胀痛明显者,可加厚朴9克,枳实9克,便通、胀消、痛减后止服。

  2.中成药牛黄解毒丸及西洋参口服液:牛黄解毒丸3~4粒口服,每日3次;西洋参口服液l一2支口服,每日3次。

  两药配合使用,既清热解毒通便,又可益气养阴。

   证见:身热不退,大便不通,小便涓滴不畅,小便时尿道热痛,尿色红赤,时烦渴甚。

  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通大肠秘结,泄小肠热盛。

  方药:

  1.主方导赤承气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味

  处方:赤芍12克,生地黄25克,生大黄9克(后下),黄连6克,黄柏10克,芒硝6克(冲服),白茅根30克,甘草梢6克。

  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服1剂,以便通、热减为度。

  若兼见腹胀痛、舌苔焦干、脉沉实者,可酌加枳实9克,厚朴6克。

  口渴甚、汗出多者,可酌加生石膏25克(先煎),天花粉15克,芦根15克。

  2.单方验方通里攻下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大黄12克(后下),芒硝9克(溶化),生石膏30克(先煎),白茅根30克,丹参30克,黄柏15克,苍术15克,牛膝15克,草河车15克,甘草9克。

  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2剂。

   证见:身热夜甚,心烦躁扰,甚或时有谵语,癍疹隐隐,口干咽燥反不甚饮。

  舌质红绛,苔薄黄干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清营和阴泄热。

  方药:

  1.主方清营汤(吴鞠通《温病条辨》)

  处方: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生地黄15克,玄参15克,麦冬15克,竹叶心12克,丹参9克,黄连6克,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

  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服1剂。

  若兼见微恶寒、头痛、咽痛、苔黄薄者,可酌加豆豉9克,薄荷9克(后下),牛蒡子9克,以宣透肌表,透邪外出。

  若黄苔退尽、舌质红绛色深者,可去金银花、连翘,加牡丹皮12克,赤芍15克,栀子12克。

  2.中成药

  (1)新雪丹,每次冲服1—2支,每日3—4次。

  (2)清开灵针,用30-4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

  3.单方验方柴青合剂(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柴胡10克,青蒿6克(后下),地骨皮12克,黄芩12克,地胆头20克,倒扣草15克,狗肝菜18克,芦根15克,野菊花15克,甘草5克。

  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2剂。

   证见:壮热,口渴,头痛,烦躁不安,肌肤发癍,甚或吐血、衄血。

  舌绛苔黄,脉数。

  治法:两清气营(血)。

  方药:

  1.主方 玉女煎去牛膝、熟地黄加生地黄、玄参方(吴鞠通《温病条辨》)

  处方: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玄参20克,生地黄20克,麦冬20克。

  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1剂。

  若癍疹显露而色深,去生地黄,麦冬,加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白粳米20克,生甘草6克,即成为化癍汤,也即是白虎汤加水牛角、玄参。

  若病情较重,烦躁不安、癍疹显露、吐血、衄血者,去麦冬,加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黄连9克,栀子15克,黄芩15克,赤芍15克,连翘15克,牡丹皮12克,竹叶12克,即成为清瘟败毒饮,也即是白虎汤、凉膈散、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四方组合之方。

  2.中成药

  (1)清开灵针,用3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

  (2)醒脑静针剂,用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日2次。

  (3)紫雪丹,每次1—2支冲服,每日3~4次。

  3.单方验方消癍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牡丹皮10克,生地黄15克,赤芍15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当归6克,茜草根15克,槐花15克,板蓝根20克。

  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1剂。

  适用于高热、肌肤发癍者。

   证见:身体灼热,躁扰不安,甚或昏狂谵妄,癍色紫黑,成片成块,或吐衄便血。

  舌深绛,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散血。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中华健康在线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