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岁宝宝发烧怎么快速降温?7个月的宝宝发烧一般是不能服用药物的,主要是服用药物很容易会引起耐药性的,而且不利于宝宝的身体健康,最好是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关于1周岁宝宝发烧怎么快速降温以及1周岁宝宝发烧怎么快速降温,4个月宝宝发烧38.5度怎么退烧,4个月宝宝发烧如何处理,7个月的宝宝发烧怎么退烧,两岁宝宝发烧怎么降温最快最有效等问题,中华健康在线将为你整理以下的日常知识:
1周岁宝宝发烧怎么快速降温
7个月的宝宝发烧一般是不能服用药物的,主要是服用药物很容易会引起耐药性的,而且不利于宝宝的身体健康,最好是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
7个月的宝宝可以采用的物理降温方法有温水擦身以及多喝水等,也可以给宝宝贴退热贴等方法进行退烧,妈妈们可以来学习7个月宝宝快速降温的做法。
7个月宝宝发烧怎么办
在对7个月宝宝发烧过程中,家长也是需要及时的减少宝宝体温,而且也是需要及时的送到医院治疗,这样对宝宝身体各方面,才会有很好的保护,使得宝宝身体不会出现其他问题。
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容易发高烧或者出现服药退烧后体温又迅速回升的现象。
为此,家长应该有基本的认识。
家长除按医嘱治疗并护理病儿外,还应学习和掌握一些必要的辨别疾病的知识。
1、注意孩子的精神状态。
如果孩子发热虽高,但精神尚好,服药退热后仍能笑能玩,与平时差不多,说明孩子病情不重,可以放心在家中调养。
若孩子精神萎靡、倦怠、表情淡漠,则提示病重,应赶快去医院。
2、观察孩子面色。
如果孩子面色如常或者潮红,可以安心在家中护理;若面色暗淡、发黄、发青、发紫,眼神发呆,则说明病情严重,应送医院。
3、观察孩子有无剧烈、喷射性呕吐,如有说明颅脑病变,应去医院。
4、查看皮肤有无出疹,若有则提示传染病或药物过敏;查看皮肤是否发紫、变凉,若存在则提示循环衰竭。
这两种情况均需再去医院。
5、观察孩子有无腹痛和脓血便,不让按揉的腹痛提示急腹症,脓血便提示痢疾等,也必须上医院。
7个月宝宝发烧的物理降温方法
7个月宝宝发烧如果服用退烧的药物,对于孩子的身体和大脑等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性,甚至会导致孩子的大脑受损等,因此很多妈妈们一般都会选择使用一些物理降温的方法来给宝宝降温,那么到底7个月宝宝发烧物理降温有哪些方法?
一般宝宝7个月时,宝宝从母体中带来的免疫力已经逐渐散去,抵抗力下降了,都会有1、2次发热的,这是正常的。
从某种角度说,发烧并不是一件坏事,专家认为发烧可以增强免疫力。
所以家长不要因为孩子发烧太着急,只要控制孩子的体温不要过高,引起高热惊厥就不会有大问题。
物理降温方法:
1、头部冷湿敷:用20℃-30℃冷水浸湿软毛巾后稍挤压使不滴水,折好置于前额,每3-5分钟更换一次。
2、头部冰枕:将小冰块及少量水装入冰袋至半满,排出袋内空气,压紧袋口,无漏水后放置于枕部。
3、温水擦拭或温水浴:用温湿毛巾擦拭孩子的头、腋下、四肢或洗个温水澡,多擦洗皮肤,促进散热。
4、酒精擦浴:适用于高热降温。
准备20%-35%的酒精200-300毫升,擦浴四肢和背部。
如何给发烧到39度的一岁宝宝降温,物理降温法展示
发烧到39度的一岁宝宝就该吃药了,这时就不该用物理降温法了。
通常情况下,孩子发烧体温在38.5度以下使用物理降温的方法,比如用酒精擦拭孩子身体,用温水给孩子洗澡等等;体温在38.5度以上服用安全有效的退烧药。
据我所知,目前市面上儿童退烧药比较靠谱的有美林、迪尔诺等等。
等你孩子的体温退到38.5度以下后,继续用冰袋敷额头,直到恢复正常体温为止。
扩展资料:
发烧的治疗原则
1.病因处理
针对发热的病因进行积极的处理是解决发热的根本办法。
例如:感染性发热,根据感染源不同选择有效药物进行治疗;脱水的患者积极进行补液;发生药物反应时立即停用药物并进行抗过敏治疗等。
2.降温处理
对于感染性发热而言,发热本身是机体免疫系统清除感染源的表现之一,除非高热以及患者严重不适、强烈要求外,通常可不急于使用解热药等药物,但一定要告知患者,取得患者的理解。
而对于高热患者必须进行降温处理。
(1)物理降温①使用冰袋,将冰袋置于头部、腋窝及腹股沟部,冰袋要用干毛巾包裹后使用。
②酒精擦浴,用35%~50%乙醇溶液擦浴,患者取仰卧位,从颈部向下沿臂外侧直至手背,再换一小毛巾,从腋下沿臂内侧直至手心,用同样方法擦拭对侧;然后,从腹股沟部经腿擦拭至足部。
再让患者取侧卧位,从后颈部开始,自上而下擦拭整个背部。
需要注意的是,擦拭的同时,需给患者以轻柔的按摩,当擦至大血管附近(如腋下、肘部、腹股沟区、窝等部位)时,应稍做停留,以提高疗效。
擦拭过程中,如有寒战、面色苍白或脉搏、呼吸不正常,应立即停止操作。
(2)药物降温高热患者可以使用的药物有:阿司匹林,0.3~0.6g,口服,必要时每4小时1次;安痛定注射液2ml,肌肉注射;柴胡注射液2ml,肌肉注射;还可选用安乃近滴鼻液滴鼻;高热不退的,还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等。
参考资料: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中华健康在线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