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健康生活

上热下寒中焦不通怎么办

  上热下寒中焦不通怎么办?中医所说的上焦火下焦寒并不确切,确切的说是上热下寒。关于上热下寒中焦不通怎么办以及上热下寒中焦不通怎么办,上焦火下焦寒吃什么中成药比较好,女性上热下寒的偏方,上热下寒最有效的办法,上火下寒怎么治疗等问题,中华健康在线将为你整理以下的日常知识:

上热下寒中焦不通怎么办

上热下寒中焦不通怎么办

  中医所说的上焦火下焦寒并不确切,确切的说是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要根据病因进行调理,其原因主要是脾胃失调和心肾不交。

  中医认为膈上胸中有上焦,膈下脐上腹部有中焦,脐下腹部有下焦,所以上热多表现为偏上部位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等,下寒主要表现为虚寒症状,如下肢寒冷、腰冷痛、大便稀溏等。

  1、脾胃病

  中医认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当脾胃失调、气血生化不畅、肝藏血、肝血不足导致肝阴不能制约肝阳,导致肝火上炎,造成上焦热。

  脾的运化和运化功能失调,脾的运化功能失调,水谷气源不足,影响身气的产生,则不能暖下焦而引起下焦虚寒。

  饮食不节、情志不舒都会导致脾胃失调,要辩证治疗,在饮食方面要注意消化吸收的食物,不要吃凉性食物,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可辅以治疗,练八段锦、揉腹、三焦,使全身气血畅通。

  2、心肾不交

  心肾不交指的是心、肾生理的协调失调,肾阴亏虚,阴精不能上承,心火偏高,失于下降。

  一般情况下,心里的阳降到肾,可以温养肾阳;肾阴上升到心,则能涵养心阳,维持体内的平衡。

  肾阴不足或心火扰动时,两者失去协调关系,就容易出现上热下寒的病证。

  久病伤阴,房事不节,思虑太过,情致郁而化火,或者是外感热病、心火独亢等,都会导致心肾不交。

  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养阴降火,以心肾为主。

  病人要保持充足的睡眠,久了病后要调理修养,注意房事要适度,必要时用药物治疗。

中医讲秋燥耗阴,虚火上扰,“上热下寒”体质该怎么调?

   秋天来到,世间万物阳气收藏,寒气顿生,但秋燥邪气仍在,容易耗伤阴气,造成肾阴不足虚火上扰,两种因素影响之下,很多人最终形成上热下寒之体质。

  

  

  

   1

   秋季阴阳失和

   容易形成上热下寒体质?

  

  

   每逢秋季,总有不少人抱怨自己一方面 皮肤干燥、毛孔粗大、痤疮、口臭、口干渴、牙痛出血,咽喉干痛、耳鸣、心烦失眠 ,另一方面却又有少腹冷痛、痛经、尿频、小便清长、大便溏烂、白带清稀、畏寒怕冷等截然相反的表现,此正是所谓亚临床类型上热下寒型体质。

  

  

  

   而秋季所出现之上热下寒表现, 上热多为虚热,下寒则可虚实夹杂 ,归根到底,是 下元虚弱、上实下虚 的生命状态,是 阴阳不相和合、寒热脱节严重偏颇 的病理体质,而此类型体质形成的基础无外乎两大原因:

  

  

   1、秋季人体阳气升发有余,收敛潜藏不足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遵循自然界春夏秋冬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如此才能维持体内阴阳平衡。

  

  

  

   秋季昼夜温差悬殊,正是人体阳气收敛潜藏体内的时候。

  但秋季也是燥邪主令之时,倘若起居不慎,必定容易受燥邪所伤。

   燥为阳邪,伤人最易损伤津液 ,出现各种干燥症状,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甚则皲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燥胜则干” ,津液损伤,则阴分不足,水浅不养龙,真水亏虚,阳无以附,龙火离位上越,上冲于头面,故见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等头面部热症。

  长久以往, 阳气升发有余而潜藏不足,违背人体正常生理循环,必定损耗阳气,导致阴阳失和,寒热脱节之上热下寒。

  

  

  

   图源:摄图网

  

  

   2、秋冬寒气侵袭,脾肾阳气虚衰

  

  

   步入深秋之际,万物肃杀,寒气渐浓,寒邪发病,具有收引、凝滞、趋下的特点,寒的趋下作用表现在,寒邪往往容易停留在人体的下半身,其中对肾阳的损害尤为突出。

  

  

  

   《素问·至真要大论》有云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寒邪引起肾阳不足,必定引起痛经、关节疼痛痹病、四肢发凉厥病,小便清长、夜尿较多等下寒症状。

  

  

  

   而人体诸脏腑阳气之生成,必定仰仗脾脏后天运化之精,寒邪伤人,亦易伤脾,正如《理虚元鉴》曰: “ 凡阳虚为本者,其治之有统,统于脾也 ”。

  脾阳不振,则见食少不化、呕吐、泄泻、四肢清冷诸症。

  

  

  

   2

   从中医角度辨证体质论治

   改善“上热下寒 ”体质的4个办法

  

  

   如上所述,上热下寒是外界因素及人体自身原因影响下形成的 阴阳不相和合、寒热脱节严重偏颇 的病理体质,严格意义来说,属于阳虚体质的一种特殊表现,而针对其治疗,中医大致分以下 两种 情况辩证论治:

  

  

   1、肾阳浮越,则需潜火归藏、引火归元

  

  

   肾为先天之本,内藏真阴真阳,水足则火藏于下,则阴平阳秘 。

  若水亏不足以制火或水寒迫阳外越,相火上奔,上冲于头面,则见上有虚热之火,治宜将离源之火,使之向下归于本源,达阴平阳秘的状态。

  具体治法则需 潜火归藏、引火归元。

  

  

  

   而引火归元治法有两大特点:一是大量的 滋肾壮水药 ;二是少量的 引火归元药 。

  

  

  

   引火归元常以滋肾阴之品如生地黄、淮山药、黄精、熟地黄、山茱萸、龟板、天冬、知母等,同时加入少量的肉桂、附子、巴戟天、干姜等,或者牛膝引火下行,使阴阳互生,阳得阴则可潜伏于下,阴得阳则泉源不竭。

  

  

  

   2、脾阳不振,治当以健脾温阳为焦点

  

  

   中焦脾胃 既是气血生化之源,也是气机升降之枢纽,更是诸火之源泉,故阳虚体质调治之本在脾胃,寒邪伤脾,脾虚无以运化,更耗损阳气,治当以健脾温阳,通常可用 五苓散或理中汤类。

  

  

  

   图源:摄图网

  

  

   除了汤药治疗以外, 中医外治理疗 对于改善上热下寒体质有独到疗效,更加方便长期坚持:

  

  

   1. 针法:

  

  

   引火归元:穴取隐白、太白、太冲、行间、涌泉:

   以上组合具有 温阳补虚,凉血降火 的作用,达到 调和阴阳 的目的。

  

  

  

   温补脾阳:穴选中脘、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胃俞:

  

  

   上述组合,具有 温补脾阳,理气和中 的作用。

  

  

  

   2. 艾灸:

  

  

   悬灸气海、关元、中极、肾俞、命门: 气海、关元 为临床常用组合,具有培元补气,壮阳固脱的功效; 中极、肾俞、命门 诸穴则为命门之火发生之地,肾气聚拢之处,温灸上述组合,可奏固本培元,引火归元之效。

  

  

  

   隔物灸 神阙 :神阙穴具有回阳救逆、开窍苏厥之功效,覆盖姜片于其上,加艾柱温灸,既可以建中温阳调和五脏亦可 引浮阳归隐 。

  

  

  

  

  

   3. 穴位贴敷

  

  

   用吴茱萸、黄连,按10:1比例共研细末,取药末10g醋调,睡前敷两足涌泉,清晨去之, 涌泉 是足少阴经穴,此方外敷涌泉具有治疗头痛、鼻衄、口疮、失眠的功效。

  

  

  

   4. 中药沐足

  

  

   使用温性药物 沐足 是中医温补肾阳常用治法,盖因足少阴肾经如《灵枢·经脉》所云:“ 起于小趾之下……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

   ”肾经由人体最偏远之地——小趾而始,血脉最难顾及之地,故最容易受寒邪侵扰,而 温阳中药沐足恰好从肾经起始之处固护阳气,是故有温肾奇效。

  

  

  

   艾叶泡脚是一个享受又有效的方法。

  清代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说: “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亡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艾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

  

  

  

  

   泡脚时加入艾草也很有讲究,国货铺这款艾草足浴饼,用的材料是艾草中的翘楚—— 蕲艾 。

  经现代科学检测, 蕲艾的挥发油含量是普通艾草的2倍 ,其渗透力比一般艾草强,也更温煦,有力透酒坛的行话。

  而且用机器压制成饼, 有效降低艾草精华的挥发 ,艾草味浓厚,比普通艾草更适合泡浴。

  尤其是秋季皮肤干燥、易秋乏、“上热下寒”体质的人,用艾草足浴饼泡脚最合适不过了,有助于畅通经络,排出体内淤积的湿寒气,改善体质。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中华健康在线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